本周股市震荡盘整,但债市延续了上周以来的弱势表现。今日跌幅进一步扩大,十年国债跌破1.8%整数关口,30年国债也调整至2.1%的年内高位。
本周基本面也没有太多利空消息,今日发布的通胀数据略低于预期,股债跷跷板效应也并不明显,海外局势动荡和美联储降息等对债甚至小幅利好。但债市明显对利好有所钝化,利率继续上冲,看似主要演绎机构行为的冲击。那么,投资者在担心什么?背后逻辑是什么?
债基作为市场上最专业、最规范、投研能力强、产品线丰富的机构,在过去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。同业合作的扩张不仅仅源于免税优势,也源于资源和能力(投研、融资等等)互补,促进并活跃了债市,丰富了多层次资本市场,提升了市场定价效率。
上周五晚间,证监会发布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, 本次新规降低投资者成本、规范销售秩序、引导长期投资,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意义。
但超预期的点在于对债券基金赎回费的规定,即无论股基、债基、混基,如果持有期<7日,赎回费率不低于1.5%,7日-30日不低于1%,30日-6个月不低于0.5%。ETF、存单基金、货基可豁免。假设该规定严格落实,将带来几大影响:
1)债基尤其短债基金本身是普惠金融的代表,是各类投资者投资和流动性管理工具,与股基有本质区别。一旦赎回费增加,性价比将大幅弱化。
2)经过几年牛市后,今年以来债基尤其利率债指数基金等投资体验不佳,回报低且波动大,这些因素也催生了赎回压力。
3)股市转为震荡整固,不排除一些绝对回报投资者也选择了对混合型产品赎回并落袋为安。
资金从债基赎回后虽然也会投债,但银行自营更偏好中短利率债,而理财更偏好短期信用债,不难看出,公募债基配置较多的二永债、政金债、超长利率债需求将弱化。中短久期和普通信用债跌幅相对小。这也符合我们近几周的策略建议,即规避超长债、二永债,曲线看陡。
除上述因素外,当前票息保护过低,机构被迫转向交易,导致市场情绪脆弱,遇到风吹草动就倾向于波段操作。
今年开年债市就透支了降息预期,仅在3月中有短暂交易机会,其余时间十年国债基本都在1.7%附近上下震荡,持有体验不佳。“微操”机会明显减少,这使得债市的票息积累难以抵御利率波动引发的资本利得损失,投资事倍功半。
相比之下,股市、贵金属都走出牛市行情,波动率也更低,海外债至少有更高票息,中债在各类资产中Sharpe系数偏低。
对于银行而言,今年息差水平本就在收窄,贷款投放又难以上量,盈利压力大增,OCI账户腾挪空间减小。金融市场业务已经从去年的盈利贡献变为今年的盈利拖累,因此到季末时点更容易出现赎回和老券止盈的行为,进一步放大市场波动。
当然,通缩等宏观叙事淡化,客观上也要求利率要重新寻找合理定位。
不难看出,本轮债市调整有基本面背景,但机构行为更为直接,时间和空间如何判断?
首先,机构行为或赎回带来的冲击往往猛烈但短暂,容易产生超调机会。投债资金在赎回过程中并未消失,而是转回表内或流入理财。在实体融资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,金融体系又很难真正缩表,配置需求仍然存在,利率仍有顶。
其次,基本面是债市根基,通缩逻辑消退,债市需要重新定位。但短期通胀仍在低位运行,房地产继续磨底,融资需求弱。
此外,近日的海外政局、关税扰动等也有利于风险偏好的下行。股市经过前期高斜率上涨后进入整固阶段,资金面持续平稳,曲线短端对长端有一定的牵制。
第四,保险等配置盘对2.0%以上的超长国债开始有接受度。但是,这类资金新增资金有限,欠配压力不大,很难独撑市场。交易盘需要看到下行空间才有积极性。
因此,时间上,真正的拐点还需要基本面、股市、新规落地等配合。十月之后基本面数据高基数、股市情绪、供给淡季可能有更好的共振,届时再寻找债市反攻机会。
空间上,我们重申10年国债(老券)1.8-1.9%配置盘可以开始尝试配置。如遇机构行为冲击,或达到三月中高点1.9%,建议交易盘把握交易机会。经过今日调整后,债市赔率已有改善。
品种上,30年国债、二永债等在逆风阶段容易成为行情放大器的品种,仍需要继续规避。政金债也受到潜在的冲击,表现也会偏弱。继续以5-7年及以下利率债、中短端信用债为主。
长期看,重申行业生态正在出现深刻变革,叠加宏观叙事变化、大类资产比价效应,利率水平长期看本应重估。我们在今年2月份曾对利率长期走势做过判断,仍可供参考。再通胀难度仍大,但通缩逻辑如果消退,短端利率仍受益于资金面宽松,但超长端利率的定价锚应该是去年11月份之前。
本文作者:张继强、吴宇航等,来源:华泰证券固收研究,原文标题:《【华泰固收】不患股而患赎回》